健康科普

当前位置: 首页 / 健康科普

仁济科普丨当腹部拉响“警报”:解密急腹症禁食禁水的真相

外科急腹症:腹腔内的“警报”为何不能喝水?

“多喝热水”是许多人在不适时的第一反应,但对某些患者而言,这却是禁忌。外科急腹症,作为一类需要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,患者常被医生严格禁止进食饮水。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医学逻辑?

一、外科急腹症:腹腔内的“警报信号”

外科急腹症并非单一疾病,而是腹腔内器官急性病变引发的临床综合征,常见病因包括:

1、感染与炎症:如急性阑尾炎(占急腹症首位)、急性胆囊炎、急性胰腺炎;

2、穿孔性病变: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、肠穿孔;

3、梗阻性病变:机械性肠梗阻(如肠粘连、结直肠肿瘤)、麻痹性肠梗阻;

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,可能涉及:

1、内脏性疼痛:由空腔脏器扩张或实质脏器包膜牵张引起,表现为钝痛或灼痛,定位模糊;

2、躯体性疼痛:腹膜受刺激时,疼痛定位明确且剧烈;

3、牵涉痛:如急性胆囊炎引发右肩痛,急性胰腺炎导致腰背放射痛。

二、临床表现:多样的“腹痛交响曲”

急腹症的症状如同交响乐,不同“乐器”对应不同疾病:

1、阑尾炎:转移性右下腹痛,麦氏点压痛,可能伴发热;

2、胃穿孔:突发上腹刀割样痛,迅速扩散至全腹,板状腹;

3、肠梗阻:阵发性绞痛、腹胀、呕吐、停止排气排便;

4、胰腺炎:上腹束带状痛,弯腰可缓解,血淀粉酶升高;

特殊信号需警惕

1、腹膜刺激征(压痛、反跳痛、肌紧张)提示腹膜炎;

2、血便或果酱样便可能提示肠坏死;

3、休克表现(血压下降、意识模糊)提示腹腔大出血或感染性休克。

三、为何必须“禁食禁饮”?

当急腹症发生时,胃肠道可能已存在以下危险情况:

1、穿孔或破裂:如胃肠穿孔后,内容物漏入腹腔,饮水可能加速消化液外流,扩大感染范围;

2、梗阻或缺血:肠梗阻时肠道压力升高,饮水会加重肠管扩张,甚至导致肠坏死;

3、炎症加重:急性胰腺炎时,饮水会刺激胰液分泌,加剧胰腺自身消化;

4、麻醉风险:急诊手术需全身麻醉,饱胃状态易引发呕吐误吸,导致窒息。

四、因人而异,精准施治

治疗原则需根据病因“量身定制”:

1、非手术治疗

抗感染:三代头孢+甲硝唑联用,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;

胃肠减压:缓解肠梗阻,减少消化液分泌;

疼痛管理:明确诊断前慎用强效镇痛药(如吗啡),以免掩盖病情。

2、手术治疗

穿孔修补术: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;

阑尾切除术:阑尾炎标准治疗,优先选择腹腔镜手术;

胆囊切除术: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标准治疗,优先选择腹腔镜手术。

五、预防与自我管理:防患于未然

1、饮食管理

溃疡患者避免辛辣、规律饮食,遵医嘱抗酸治疗;

胆道疾病患者低脂饮食,防止诱发胰腺炎;

避免暴饮暴食后剧烈运动,减少肠扭转风险。

2、定期体检

腹部超声筛查肝胆疾病;

胃镜检查积极治疗胃溃疡。

3、健康教育

学习“婴儿蜷缩体位”缓解腹痛(屈膝侧卧);

识别“红色预警信号”(如持续呕吐、发热、意识改变);

掌握“四禁原则”(禁饮、禁食、禁泻药、禁灌肠)。

六、结语

外科急腹症是腹部的“警报信号”,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患者与医生紧密合作。记住:腹痛超4小时不缓解,需紧急就医。在明确诊断前,即使口渴难耐,也请遵守“禁食禁饮”原则——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,为救治赢得更多可能。